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催生自动化行业迅猛发展
(1)工业自动化行业概述
工业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测量、操纵等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的统称。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通常集机械执行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传感器测量系统等于一体。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以自动化控制理论为基础,涉及机械、信息技术、电子电路、力学设计、光学设计、热设计、嵌入式软件和系统可靠性设计等诸多方面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生物、冶金、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汽车、纺织、造纸、航空航天等诸多现代工业。由于工业自动化行业对其他行业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因此自动化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标志。
(2)工业自动化行业是我国各行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
2011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发展导向和保障措施,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旨在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并将以工业自动化行业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列在“规划”重点发展领域的首位。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成功实现工业升级转型的企业将能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和优惠政策;与之相反,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企业将面临淘汰的境地。而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是提升和改进传统生产过程的重要手段。自动化技术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产量、成本、劳动生产率、生产和盈利预期目标的完成。自动化技术也可以促使下游行业加强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使生产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方向转变。
(3)工业自动化行业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力
近年来,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幅度均在20%~40%之间,高于同期GDP年11.2%的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行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11年度及2012年度分别为1,997亿元、2,450亿元;截至2013年11月末,合计达2,686亿元,已超2012年全年总和。工业自动化行业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力之一。
根据国务院的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的GDP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7%的水平。工业自动化行业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未来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医药工业快速发展带动工业自动化全面应用
(1)医药工业持续高速发展
医药工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过快老龄化和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等因素影响,我国医药工业近年来始终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12,427亿元,比2005年增加8,005亿元,年均增长23%,比“十五”提高3.8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4,688亿元,年均增长15.4%,快于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
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但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又迎来了新的契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讨论后,2009年国家新医改正式拉开帷幕。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新医改实施奠定了基础。在政策明朗的同时,各级政府不断提高的医保投入水平和覆盖率使医药工业重新回到高速发展的轨道之中,医药企业的收入增长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期间,医药、生物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3.42%,较2009年14%的增长率明显提升。以2009年出台新医改总体方案而被认为是中国医改元年来看,我国医药工业已经迈入“黄金十年”。
(2)工业自动化行业助推医药工业产业升级
在医药工业的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转型过程中,工业自动化行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过程的强化、对药品质量的严格要求以及制药企业之间的竞争,人工操作与控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医药工业的生产要求。医药工业属于典型的流程型制造行业,自动化技术作为优化生产流程的有效手段,在确保生产连续、稳定运行、提高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等方面不断推动医药工业的发展。
工业自动化行业也可以协助制药企业完成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的转变。为适应市场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的制药企业的管理模式从面向库存生产向接受订单生产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转变;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生产向扁平的网络结构转变;生产模式从少品种小批量向少品种大批量、多品种小批量转变,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因此,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采用管控一体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以实现生产流程从单项、局部的改善向着综合、集成的优化转变,尤其是计划、组织、控制三大职能的整体优化,解决了整体优化中生产计划与生产过程的脱节问题。
(3)GMP 等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日益严格
医药工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的稳定和可控性,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日趋严格的药品生产质量及标准。自上世纪90年代颁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之后,已先后经过数次修订,其标准逐渐与国际接轨,2010年颁布的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新版GMP”)已基本涵盖了欧美及世界卫生组织GMP的全部内容。近日国务院又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参照药品的管理措施进行严格管理,要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设备设施,实施严格的生产过程控制和环境条件控制等,未来GMP的监管范围将有扩大化的趋势。其中新版GMP要求制药企业从厂房、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标准,并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版GMP按照“软件硬件并重”的原则,更加注重科学性,强调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强化了药品生产关键环节的控制和管理,提高了对制药企业质量标准和工艺规程方面的要求,并引入质量风险管理概念;新版GMP还完善了药品安全保障措施,增加了生产环境的在线监测等要求。
为切实有效的落实GMP规范、促进医药工业完成产业升级,我国药品生产实行审批制度,制药企业必须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和《药品GMP证书》。所以制药企业在药品投产前,就要使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符合GMP的要求。2004年我国首轮强制GMP认证完成,为此全行业总投入达1,500亿元。首轮GMP认证在提升我国药品质量、确保公众用药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1年3月起,新版GMP开始实施。根据有关规定,现有制药企业将给予不超过5年的过渡期,并依据产品风险程度,按类别、分阶段达到新版GMP的要求。逾期未获认证的制药企业将一律停止生产药品,依法注销相应的药品生产批准文号。有关专家预测,为符合新版GMP认证规范,相关企业仅硬件投入就需2,000亿~3,000亿元。因此,新版GMP准入门槛的提高将带来自动化控制系统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此外,随着全球范围内医药研发和生产的外包转移,我国制药企业要将药品销售到国际市场,同样需通过他国GMP规范的认证。因此,对我国制药企业而言,引入符合GMP认证标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取得药品批文、实现出口的关键环节。
内容选自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工业自动化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4)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及其主要特点、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拉动医药消费内生性需求,同时医疗体制改革是医药需求持续释放的重要推动力,使得医药工业得以促进和发展,制药企业开始不断新建生产线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为了满足GMP、FDA等标准的持续提升要求,医药企业同样需不断改进、更新工艺技术和生产条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引入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药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风险,最大限度满足GMP、FDA等标准对药品生产的要求。
在医药工业发展和强制GMP认证的大背景下,我国主要的制药企业近年来纷纷加大了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2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医药制造业全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564.66亿元,过去5年复合增长率达29.38%。2013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已达4,093.99亿元,超过2012年全年水平。
资料来源:产业信息网整理
医药工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医药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同步快速发展。行业惯例和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工业企业自动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入的比例一般为5%至15%。如果仅以5%的比例保守估计,以2012年医药制造业全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基数测试可知:2012年度我国医药工业自动化方面的投资额约为178.23亿元;2013年度可超过200亿元。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过快老龄化、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等因素的深入影响,在全球医药市场快速发展及医药产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以及国家实施新版GMP标准和鼓励产业升级带来新增和改造性需求,预计未来几年制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如果以2012年我国医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3,564.66亿元为基数,仅按照医药行业工业自动化投入占医药工业固定资产投入5%的比例,以及过去五年年均29.38%的固定资产投资复合增长率测算,预计2016年我国医药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市场需求将增长至500亿元。大型医药企业希望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形成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单位固定成本并形成行业竞争门槛,将部分中小竞争对手排挤出市场,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动力,以及医药企业出于市场竞争需要的固定资产投入,将为我国医药工业自动化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大力推广生物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创造未来广阔空间
(1)生物产业概述
作为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物产业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环境等主要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32万份农业种质资源,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和市场优势是我国生物产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基础。
除生物医药子行业之外,生物产业还包括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众多领域。在2006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就已将生物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微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细胞技术和酶技术等。其中,微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中最早和最被广泛使用的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氨基酸/核糖/核酸、酶制剂、生物多糖及低聚糖、植保农药、生物添加剂、有机酸、醇与能源等产品的制备。微生物技术主要包括育种技术、发酵过程的优化、生物合成和调控机制、产品的分离和纯化技术、新型生物反应器的研制等,其生产工艺与制药基本相同。
(2)生物产业市场发展迅速带动自动化市场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交叉渗透,工业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技术之中。随着对微生物大规模培养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发酵过程参数的时变性、多样性、耦合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现代微生物技术建立了以过程动力学为基础的数学模型,并引入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元网络、混沌理论等一系列现代控制理论,以实现过程管理及优化,同时减少了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工业自动化技术与微生物技术的结合,带动了生物产业向规模化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为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制定了生物产业和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目标,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培育、人才队伍的培养、财税政策、融资渠道、市场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变化、畜牧业养殖方式的变化都促进了对生物制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相关生物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工业自动化行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