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钢铁去产能现状分析

   2017-03-27 IP属地 广东省东莞市 电信10260
核心提示:  当前钢铁行业进入新一轮去产能阶段,目前各部委配套措施均已落地,地方政府也陆续公布详细淘汰方案。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当前钢铁行业进入新一轮去产能阶段,目前各部委配套措施均已落地,地方政府也陆续公布详细淘汰方案。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抬头等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截至目前本轮去产能进展不及预期。根据辽宁钢铁去产能现状分析,按照国家下发的《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验收办法》的精神和要求,辽宁省完成2016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淘汰粗钢产能602万吨,生铁产能60万吨。要完成2017年去产能目标,一是力度不能减;二是决心不能软;三是督查不能松;四是处罚不能宽。只要继续保持这种势头,坚持三至五年,一定能把中国钢铁行业治理过来,真正实现健康发展。

  力度空前的钢铁去产能行动持续一年之后,各省市区面临的去产能压力开始分化。

  据目前已出炉的2017年钢铁去产能计划发现,包括浙江、福建、辽宁、陕西等在内的至少15个省市区已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的产能化解目标任务,这就意味着在去产能行动进行的第一个年头,近半省市区已交完答卷。

  备注:红色区域为已完成去产能计划目标省市区

  总体完成进度也显示出积极一面。2016年,中国压减落后过剩钢铁产能6500万吨以上,和原计划4500万吨相比,完成度为超额的144%。李总理在2017年1月末表示,计划在三至五年内钢铁、煤炭产能分别压减1.4亿吨和8亿吨,使相关行业恢复更加健康的基本面。

  2015-2020年中国钢铁材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明,和修改后的1.4亿吨这一具体目标任务相比,2016年全年钢铁去产能完成总目标的46%。2016年初发布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的目标为用5年时间压减1-1.5亿吨粗钢产能。

  然而,在近半省份去产能战役已收官之际,河北省等钢铁重镇任务依然艰巨。在GDP增速和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去产能行动缓慢。一方面,目前部分钢铁大省的经济增速已经垫底,推动钢铁行业去产能势必造成地方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另一方面,目前落后钢铁产能已经基本淘汰完毕,400立方米以下高炉的产能比例已经不到1%,继续采取行政手段压减产能困难重重;此外,本轮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涉及到50万职工安置问题,处置不当将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地方政府在去产能问题上存在畏难情绪,行动迟缓,等着照搬照抄别的地方探索出来的成熟经验。

  业内人士统计得出,“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去产能目标为炼钢产能压减4913万吨,江苏省为1750万吨,山东省则为1500万吨。过去的2016年,上述三个省份分别完成了压减炼钢产能1624万吨、580万吨、270万吨,对应的“十三五”目标进度分别为33%、33%及18%。

  钢铁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去产能任务主要集中在河北、江苏、山东,3省的去产能任务是8163万吨,占1亿吨的82%,占1.5亿吨的54%。”

  分析师分析,“清理中频炉等意外突破口的出现,让一些省份更容易实现提前或超额完成任务。另外,目前已完成目标任务的省份中,大多去产能任务并不是很重。”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据查阅到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2016年—2020年)》(下称“《通知》”)中指出,截至2015年底,共有宁夏申银特钢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博宇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宁夏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家钢铁企业,炼铁产能580万吨,炼钢产能520万吨。炼铁、炼钢装备均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中应当淘汰的落后生产设备。《通知》中并没有给出具体去产能目标,主要以严禁新增产能、引导企业主动退出为主。

  分析师强调,“不同于那些任务比较轻的省份,河北、江苏、山东这些省份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啃硬骨头”的难题。也就是说在去产能体量大的情况下,要实实在在去掉一些产能,包括一些“僵尸企业”的退出,也将面临下降职工的安置及再就业、资产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处理等等。”

  随着具体措施的逐步落实,钢铁行业退出渠道将逐渐顺畅,再加上本轮去产能政策层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并突破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瓶颈,大胆果断剥离不良资产,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未来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将不再背上沉重的人员负担和债务包袱,兼并重组工作有望获得实质性突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2085165号  |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5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