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内贸信息中心联合中国联通、艾普卓客数据研究中心共同编制的《2016中国移动消费分析报告》日前发布。报告显示,移动用户已经形成对电商、团购、旅游、支付及网络约车五大类移动消费全天候的使用习惯。移动网络将成为未来消费的主要渠道。
报告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移动网络推广迅速,基本实现全民普及。截至2016年9月,我国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达95.8部/百人,3/4G网络用户共8.85亿户,月均移动流量达835M,同比增长96.9%;借助移动网络的发展,移动商业迅速覆盖各类消费场景。目前,2016年上半年16大类移动应用使用人数均取得较快增长,移动生活场景使用度不断加深;移动网络成为重要的消费渠道。2015年我国移动购物总交易额达2.08万亿元,同比增长140.6%,占网络购物规模比重达54.1%。
不同年龄段、消费能力和学历特征的移动用户表现出了不同的使用行为特征。报告显示,社交是移动消费场景中最基本的需求,但不同身份特征的群体对社交丰富度的需求不同。年轻、收入和学历较低的群体对移动社交的丰富度需求相对更高,反之则偏向于使用微信等大众化社交应用;70和80后,及收入越高的群体对移动网络的使用频率和流量越多,对消费和理财方面的需求较其他群体高。年轻群体对于新型消费,例如网络约车、闲置商品交易等兴趣和使用度较高;60后及以上、90后及以下、收入和学历水平较低的群体对于移动视频、游戏、音乐等娱乐消费关注度较高。
报告还显示,移动用户已经形成对电商、团购、旅游、支付及网络约车五大类移动消费全天候的使用习惯,即便是在上班期间,依然有高强度的使用行为。其中,旅游类应用上班期间的每小时打开次数要高于其他时段。在行业竞争格局方面,电商、团购、支付及网络约车等移动消费领域均出现了主导型企业,旅游市场总体还处于垄断竞争市场阶段。从用户特征方面,70和80后群体是五大移动消费类型的主要群体,移动消费用户的消费能力要高于总用户群体。
移动消费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文化和娱乐消费、老年群体、农村及西部地区等市场,对于移动消费需求较强,但目前针对性开发不足。同时,随着移动消费场景的增多,移动信息泄露问题愈发突出。我国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相对薄弱,信息安全技术及管理机制建设十分紧迫。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移动支付和位置共享技术促进了O2O、第四方物流等商业模式的发展,推动了线上线下商业业态的融合,PC和线下消费场景将全面嫁接至移动端,所积累的大量社交和娱乐数据,为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提升提供了基础。未来,借助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能终端与物联网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更多贴合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将被开发出来,将会在“智能家居”、“车联网”等领域创造出新型商业模式,移动网络将成为未来消费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