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装备行业国产化诸多问题待解

   2020-12-30 IP属地 广东省东莞市 电信4430
核心提示:中国化工资讯网7月21日讯: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石化装备的研究报告:2017-2022年中国石油石化装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

    中国化工资讯网7月21日讯:

  •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石化装备的研究报告:2017-2022年中国石油石化装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2017-2022年石油石化装备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2017-2022年中国石化装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7-2022年石化装备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2017-2022年中国大型成套石化装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查看更多报告

      历经多年努力,我国高端石化装备的进口依赖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石化装备行业面临的许多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重大石化装备国产化就是一句空话。
      
      虽然我国石油化工装备国产化工作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自身的不足,同时也由于用户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规模化,加之不少体制、机制上的弊病,石化行业“引进、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也因此失去了不少为石化企业提供装备的机会和提高石化关键装备制造水平的机会,目前我国高技术难度的大型石化设备仍然依靠进口。
      
      石化工艺卡脖子
      
      石油化工是流程工业,生产工艺性强,很多工艺技术是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来的专利技术,这些工艺技术的开发,必须通过小试、中试直到工业性试验,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应用于工程中去。而许多特殊的工艺过程需要专门设计的设备(专利设备)来实现。以往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工艺流程建设工程项目时,不得不同时引进专用工艺设备和专利设备,如一些反应设备、工艺气体压缩机、化工专用泵等。设备是为工艺服务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工程设计与设备研制是相互脱节的,工艺参数不确定,设备无法设计、制造。20多年来,我国建设石油化工装置的工艺设计基本上都是引进的,所以成套装备也几乎是全部引进。以大化肥成套装备为例,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了32套大化肥成套装置,其中工艺技术各不相同,为之配套的装备也各不相同。我国原有的18套乙烯装置,其工艺技术也基本都是引进的。石化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力量薄弱,是制约石化装备国产化的瓶颈。
      
      工艺与装备相脱节
      
      由于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与用户的工艺研究开发相互脱节,制造企业缺少与用户的沟通,对相关设备在用户装置中的配置规律和使用要求缺乏研究。石油化工工艺的开发周期比较长,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不能了解用户部门的工艺研究时间表,对用户的工艺开发研究难以跟踪,不能开展针对性的设备制造研究。另外,这种跟踪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投入后是否能得到产出也难以预期,所以一般制造企业不愿意跟踪或无能力跟踪。一旦工艺研究成熟,需要设备为之配套时,制造企业感到时间紧,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还未解决,而处于被动的局面,造成国外产品大批涌入国内。以煤液化工艺技术为例,我国煤炭研究院在30多年前就开展了煤的液化工艺技术研究,并从美国、日本引进两套小试装置,我们的制造企业无人问津,更没有一个企业跟踪研究开发其产品。如果制造企业当时能及时跟踪其工艺并开展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那么今天我国新上的大型煤液化装置所需的设备就可以派上用场,不必再从头开始研制或大量进口了。工艺与装备相脱节,阻碍了石化装备国产化的步伐。
      
      成套能力未能形成
      
      由于我国石油化工部门与装备制造部门长期脱节,用户部门的工程公司对工艺设计相对熟悉一些,而对装备技术相对陌生,装备制造部门的工程公司与此恰恰相反。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化工设计院与化工研究院是割裂的,化工设计院只管工程设计,化工研究院只管化工单元工艺研究;我国的石化装备制造业本身也是割裂的,鼓风机厂只造鼓风机,水泵厂只造水泵,而忽略了成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不够。我国目前缺少像GE、ABB、西门子这样的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大量的石化成套装备市场不得不让给外商。
      
      工程成套一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由于石化装备制造业缺乏工程设计、成套设备配套、供货等综合性的大企业(工程公司)和整体服务的意识,长期以来工艺和设备、主机和辅机的发展不同步。在发展设备的同时,往往忽视工艺的发展;在发展主机的同时,往往忽视辅机的发展。使工艺和设备、主机与辅机不能协调发展,系统集成能力差,难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也是国内石化装备制造企业难以在国内重大工程中中标,仅能在国外企业中标后分包部分硬件产品的主要原因。结果是国外公司中标后,利用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廉价的劳动成本,在国内生产硬件设备,获取更高商业利润,国内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打工者。成套能力弱,也是制约石化装备国产化的因素之一。
      
      政府宏观调控乏力
      
      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重大装备办公室和国家机械工业部相继撤销,国家宏观管理缺位,政府的协调工作大大削弱,建设单位国产化责任难以落实,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作为弱势群体很难有机会承担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石化成套装备研制任务,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在这一阶段,重大技术装备引进的数量和费用大增,但消化吸收效果不佳,并出现了调控手段弱化、国产化观念淡薄,重大技术装备进出口逆差扩大等问题。据统计,2000~2005年装备产品的进出口逆差分别为47亿美元、85亿美元、387亿美元、431亿美元、410亿美元、97亿美元。
      
      由于缺乏对高技术设备进口的宏观管理,在进口设备时未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造成重复引进,使一些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国内始终不掌握,乙烯配套装置中的大型混炼造粒机组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已引进了几十套,花费了大量外汇。石化用户部门与装备制造部门对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缺乏政府协调,也是造成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程度低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体也未形成。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实行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形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严重,缺乏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横向面临严重的同业竞争,国内同行不能一致对外;纵向面临产业链不健全,上下游企业不能协同“作战”,难以形成产业规模,行业恶性竞争相当严重。
      
      我国东北和中西部地区集中了一批大型、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但总体来说产业集中度不够,即使一重、二重、沈鼓、陕鼓这样的企业,从其企业规模、融资能力、研发能力、工程成套能力等各方面都无法与美国GE、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等国际大公司相抗衡。我国装备制造业还没有进入世界工业500强的企业,在规模和技术水平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还很少。
      
      受到体制、资金和观念的限制,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规模还停留在产品加工制造环节。依托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来发展成套设计、系统集成及工程总承包的能力普遍不够,很难提升服务档次和扩大市场空间。在进行国际合作时,往往是跨国公司做成套,国内企业做产品。
      
      创新资金缺乏集中连续投入
      
      石化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需要的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5%以上,而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2%。
      
      赢利水平低和财务成本高也限制了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只有少数几家重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的科研投入超过3%。如果考虑到我国石化装备企业规模较小的现实,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明显。即使这部分投入中,直接用于采购研发设备、进行产品中试的也不多。
      
      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目前引进技术,其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匮乏,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991~2002年,我国消化吸收费用仅相当于引进技术经费的4%~9%。2005年,装备制造业引进技术费用136.67亿元,消化吸收费用35.17亿元,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为1∶0.2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引进1美元的技术,要花3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例如德国是1∶3.3。没有足够的消化吸收资金作保证,就谈不上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技术创新是连续的积累过程,一项自主研发从启动到成功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没有集中的连续投入,很难实现从“中高端切入”的技术突破。目前石化装备制造企业自我积累不足,很难在技术创新上投入更多的财力,保证研发工作的连续投入。
      
      创新动力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已超过政府的投入,但从功能上看,企业并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真正主体,究其原因,实质是创新动力不足。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的产权制度尚不成熟、不稳定,特别是从事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企业多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采用任用制度,近期业绩往往是企业经营者和经营团队最迫切的追求,几乎谁也不愿意“本届种树,下届摘果”,从而失去了自主创新的欲望。同时,在许多地方政府追求速度、扩大投资、追求外延式扩大规模的偏好导向下,使得企业宁愿低水平复制生产能力,却吝啬于对技术和人力资源进行投入;宁愿在同类档次产品上进行低水平恶性竞争,也不愿意采取差异化战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效益;宁愿引进、再引进,持续跟踪模仿,也不愿意下苦功夫完成一次技术学习和技术跨越的过程,走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缺位
      
      产业部门科研院所改制后,首先考虑生存,追求短期效益,失去了行业技术归口所的作用,削弱了科研院所对行业共性技术和基础的研究,造成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缺位。
      
      目前,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工程研究中心,但大多形同虚设,只能应付企业生产中的工艺提高和产品改进,加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许多企业缺乏对自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培养和重用,创新政策不到位,扼制了这部分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而无力进行超前技术开发和研究,企业还难以担负起创新主体的功能。
      
      产学研的联盟、用户和制造商的联盟、同行企业间的联盟,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合作机制,对于那些需要多个组织、许多科技人员合作完成的创新项目,很难结成创新战略联盟。
      
      我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进程缓慢,靠市场经济难以弥补的共性技术研究缺位,这些都反映出我国科技资金管理混乱和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产品水平低,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由于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以及技术引进重硬件、轻软件、轻吸收创新的客观现状,决定了目前我国石化重大技术装备难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产品的机械特性等主要性能参数虽与国外相当,但加工工艺粗糙、质量管理落后,产品的可靠性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在石化装备中,国内产品只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国内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普遍缺乏满足大规格和高温、高压、大流量等高参数以及低温、超低温、耐腐蚀等特殊环境条件和要求的操作精度、自动控制、配套性、专用性水平较高产品的能力。
      
      同时,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缺乏全员质量意识,造成产品质量在软件上难以保证。从而致使一部分国产重大技术装备性能不稳定,可靠性差,故障率高,寿命期短,满足不了现代石化工业工况复杂、高参数、连续化生产和追求高效益的使用要求,缺乏令用户满意的名牌产品,影响了国内石化装备制造企业和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在用户中的信誉。
      
      产业投融资体制缺位
      
      产业投融资体制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较为滞后的一个环节。装备制造业目前引入资本金的渠道包括:上市、引进战略投资、银行贷款和国债项目资金等,由于大多数企业资信度低,这些方式实现难度大(上市、引进外部投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商业贷款、国债项目)。这种投融资体制的缺位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形成了制约。
      
      另外,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总体上具有两个显著财务特征:一是利润普遍偏低,企业难以形成自身的积累能力,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现阶段的基本现状。二是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资本金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补充机制。企业的不良债务、历史欠税、待支付的转制成本等都困扰着企业的发展,过高的负债率侵蚀了企业的赢利能力,损害了企业的信用结构,使企业在筹措长期资金方面举步维艰。而国外大公司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形成鲜明对比,外国跨国公司一般具有较强的资本运作能力。如GE、西门子、日立这样的跨国集团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可以轻易调动巨额资金,控股、收购其它企业,然后对资产进行整合、包装,再拿到国外或国内的资本市场进行套现,赚取高额利润。
      
      缺乏相对稳定的技术装备政策
      
      我国长期以来对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工作缺乏相对稳定的政策。在国际上许多国家明确规定,进口装置只允许引进一套。而我国由于缺乏相对稳定的政策,造成重大装备重复引进的怪现象。
      
      1982年,国务院专门成立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用户部门和装备制造部门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进程。随着机构的变化,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的撤销,原先的技术装备政策执行力度大大削弱。后来,国务院领导提出重大装备国产化由用户牵头,用户部门过分强调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先进性和我国对石油化工产品需求的增加,致使相关的技术装备政策得不到贯彻执行,石化成套装备进口之风再度盛行。另外,石油化工的特殊性,其工艺技术发展很快,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使装备制造业适应不了其变化。有些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迟迟下不了决心引进,如大型挤压造粒机组,由于工艺参数的不断变化,企业不敢贸然引进其设计制造技术。这种种原因都增加了重大装备国产化的难度。
      
      装备国产化风险缺乏有效化解措施
      
      由于一些高端石化装备长期进口,始终不能国产化,对于国内石化装备制造业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身的努力,国内石化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具备了设计、制造石化关键装备的能力,但“没有人想用”、“没有人敢用”国内生产的第一套装备,使国内石化装备制造业面临着难以跨过“首台首套”门槛的尴尬局面。由于石化装备往往需要依托重点工程、需要大量投资,在提到国产化的时候,往往因为责任制不明确而使业主不敢轻易使用国产设备。“用了国内的,万一出了问题谁负责”?作为用户难以承受失败的风险。这是目前我国石油化工重大装备国产化的一个主要障碍,示范性的国产化项目风险缺乏有效的化解措施。 

    报告大厅为你提供更多的:机械行业分析报告通用机械行业分析报告矿山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农业机械行业分析报告林木机械行业分析报告造纸印刷机械行业分析报告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2085165号  |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5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