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项目的主要管理流程

   2021-06-29 IP属地 广东省东莞市 电信4590
核心提示:自动化项目的主要管理流程

随着我国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招工难、人员管理难度加大、质量要求趋严、减少安全事故等诸多因素,尽管进行自动化升级有前期投入成本较高的缺点,然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主流趋势。



产业界公认的数据是:自动化升级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一般在1:4~1:6。但笔者在不同性质的企业,目睹有些自动化项目在投入使用后,易出现与生产工艺匹配欠妥故产品质量不稳定;先天故障偏多故效率低下、或维护费用高昂等诸多问题。

 于是,如何确保自动化项目的质量、效率、投入产出比等指标符合预期要求,已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自动化项目的主要管理流程

不同的自动化项目、不同的企业,尽管很难完全相同,但自动化项目的主要流程一般会包括:项目提出与评估、预算与招投标、供方选择与合同签订、设计与制造、安装与调试、试产与验收、使用与维护、后期管理(例如技改、封存、报废),等。可采取“网络图”、“甘特图”等方式来制作自动化项目的实施计划。

自动化项目的实施责任方

对于自动化项目数量不多的企业,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一个临时项目组,是可行的。

对于自动化项目数量繁多、又有心长期进行自动化升级的企业,则有必要成立专门的自动化项目管理部门、或在设备管理部门内增加此职能。

项目提出与评估

因为自动化项目需要耗费精力、资金等,尤其是大中型的项目,耗费动辄数十万元甚至更多,故宜考虑其目的为何:效率提升(包括省人、省力等);质量工艺更稳定;单位原料消耗量减少;能耗降低;安全系数增加;排污减少;节省空间等。
 实际上,对于企业人员来说,厘清自动化项目之目的并不难。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却需要给予足够的留意:在人员精力、资金有限时
 建议参考高德拉特的“TOC原则”(瓶颈管理,Theory of Constraints),在整个产品价值流的瓶颈环节,优先实施自动化升级项目。依据TOC原则,只有当在瓶颈环节提升了多少效率时,则整个价值流的效率才会提高多少。


供方选择与合同签订

自动化项目可内部自主完成、或选择供方来完成。选择供方时,应从供方的质量、价格、交付期、同类项目经验、售后服务、市场口碑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投资额度较大的自动化项目,有必要去实地考察供方已在市场上完成的同类项目,并全面观察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类指标状况。

签订项目合同时,因为(尤其是非标)自动化项目在投产后故障较多、投产后产品不合格率偏高等问题,故而合同应特别规定清楚:

设计与制造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要求供方设法超越“自动化”、追求“自働化(Jidoka)”。所谓“自働化”,即让设备或系统拥有人的智慧——当被加工的产品出现不良时,设备或系统能即时判断并自动停止。追求“自働化”可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不生产不良品(实现零缺陷);另可节省监控设备运行的看护人(实现省人化)。当然,“自働化”不仅可针对质量控制,也完全可以应用到安全、能耗、排污等方面。

鉴于(尤其是非标)自动化项目的可靠性较易出现偏差,继而在使用过程中故障停机较为频繁,所以在设计阶段,不宜任由供方只凭经验进行设计,而有必要要求供方实施FMEA(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或类似方法。

对于故障停机频次较高、损失较大、维修耗时较长的自动化设备部位,在设计阶段就宜考虑如何便于将来在投产后实施“模块化维修”模式,即利用功能正常的“模块”替换发生故障的“模块”。

应参与供方对自动化项目所实施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以便令项目进度受控,且确保项目结果达到预期要求。可派出“跨部门专业小组”确认供方的设计与制造,例如:工艺质量人员确认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使用与自主维护(由生产操作者执行)

在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状况下,换产活动较为频繁于是生产时间浪费较多,建议实施“快速换产”方法。

备注:“快速换产”即通过优化换产流程而使换产时间压缩到十分钟之内。主要步骤有:区分内外部设置、将内部设置转为外部设置、压缩内部设置时间、压缩外部设置时间、新换产流程的标准化。

自动化项目的小停机普遍较为频繁,而导致小停机的主要原因,除了设备本身、原料质量等因素外,也与生产操作者的操作习惯、保养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详细规定并由操作者实施的自主维护,含岗位清扫、岗位点检、岗位品控、岗位维护四方面的内容及要求。

备注:“小停机”即五分钟之内、不需维修只需进行调整的瞬停。

专业维护(由维修人员执行)

考虑到自动化设备的突发故障一般会造成较大损失(效率、能耗、安全隐患、质量等),故应摒弃“不坏不修,坏了才修”的事后维修模式,而应采用预防维修模式。

一、对于分散型的单机自动化设备,若设备数量较多,则宜实施“轮保”模式,即采用时间滚动方式,轮流定期对一台或几台设备进行专业维护、检修;在完成所有单机设备的维护与检修后,然后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二、对于由多台设备组成的联动自动化产线,因为其频繁的停机维修会导致效率损失加剧,故一般宜实施“同步维修”模式,即在维修某一故障时,同时把全线所有关键部位也予以检查、维护和维修;

三、无论是单机还是自动化产线,除了尽量实施前文提及的“模块化维修”模式之外,同时均应考虑实施 “视情维修”,即采用离线或在线的探测手段,随时掌握设备的状况,以便可及时采取预防性维修。例如:油液分析、振动测试、红外测温仪等;

四、对于维修停机将导致较严重损失的自动化设备,例如某火电厂一个机组维修停机一天,就会导致约500万元的利润损失,则应考虑采用“快速抢修”(通过采用“ECRSI”等方法,以缩短维修周期)。

若企业自身的专业维修力量欠缺,则在初期设计阶段,宜配备远程维修的功能,以便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或服务商可迅速开展故障诊断与维修。



走出自动化迷思

尽管我本人对自动化很有热情,也坚信自动化是未来的主流,但我们仍需走出自动化迷思。

比方说:在非瓶颈实施自动化,对企业整体收益的贡献并不大;因人们普遍对自动化设备非常信任,故而容易放松警惕,而自动化生产速度较快,于是一旦发生品质不良,就会导致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不良品(所以要尽量做到“自働化”);若生产线不平衡,于是自动化设备越高效,则产生的过程库存就越多;至于“重技术、轻管理;重投资、轻维保”的思维,就更需要彻底戒除了;等。




正因自动化项目的复杂性,故有必要结合自动化项目的特点,识别、训练、考核相关人员的技能,使之能胜任项目的要求。

也正因自动化项目的复杂性,故相关资料与信息,为了便于可及时查阅,宜采用“一机一袋”的方法(即某设备全寿命周期的所有资料,放在一个文件档案袋中)。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官网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2085165号  |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5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