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机让我看到智能制造行业该有的样子:
1.全国标准化,一套图纸,便于批量生产,深度整合供应链实现快速交付;
2.全产业链现金交易,利益客观,行业健康发展其乐融融;
3.善待你的供应商,他们决定你能出多少货,做多大规模;
4.发个朋友圈就能卖货,客户不讲价,不招标,不货比三家;
确实,多么痛的领悟!
“非标自动化没啥技术含量,谁都能做!”
“非标自动化回款太难啦!”
现在,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干的理由,想当初,有一个理由就成了进入这个行业的说辞。
活着----是大部分非标自动化企业面临的唯一选项!
人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很难做到“反思”,就像没有经历生死劫难的人很难理解“活着”的含义。
在描述之前,有必要简单普及一下定义,所谓非标自动化,是指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的非标准类的自动化备,需要根据客户具体的使用场所,行业特征、工艺特性及用途进行量身设计并制作。
非标自动化行业现状
1、行业门槛比较低,人员素质千差万别。“只要有客户,就能干非标,机会满地是,不抓起来就被别人抓了。”这是前几年的真实情况,很多企业主也都是从其他非标厂干了两年,还没有摸清非标“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时候就出来干了,没有积累,边干边试错。“黑猫白猫,找到客户就是好猫”。
2、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常严重。“三方比价,谁家价格低就用谁家!”这是大部分客户简单易行的定点方式,当然,我没说全部。“指挥棒”的作用很明显的,大家努力去“商务降本”,有几家企业能从“设计降本”上下功夫?如果有,绝对的良心企业。
3、中、大型集成商由于管理不到位,技术沉淀不到家,并受客户成本影响,为了拿项目不惜一切代价,造成项目烂尾,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项目接下来了,管理没跟上,技术不衔接,今天来个人,明天走两个,项目也不会做好,更别说长期合作了。
4、行业松散,难成规模,小型厂家众多,无组织或协会,企业间沟通较少,老死不相往来。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客户圈,在还过得去的情况下不会考虑找其他企业“合作”,慢慢地,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重,越重越想做大,进入了“作茧自缚”的自杀模式。
5、自由度太大,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价格千差万别。非标自动化行业本身就是按照客户要求定制的,客户要求就是“制作标准”,如果客户要求定义不严谨,供应商理解上有差异,“可活动空间”确实很大。
6、客户看到的是硬件的价值,软的东西很少人去关注。“你看你们设备就这点东西,怎么那么贵?”我相信大家一定听到过类似的话。“只看到了猪肉,岂不知红烧肉光有猪肉或许会成为水煮肉”。非标企业应该卖的是技术和方案,而不是材料和管理费用,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本增效,而不是在设备投资上减配降费。
7、行业创新研发少,模仿拿来的多。一方面导致国外高端企业不愿意进入中国,另一方面使得核心技术永远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在非标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人都是有惰性的,有能模仿的东西,谁还愿意自己设计?天天模仿别人,永远不可能超越!!
非标自动化行业痛点
1、每个项目都需要全新的设计,各个阶段都需要高素质的人员参与。非标项目,不像制造企业连续生产某种产品,对人的需求是硬性的,很难从“机器换人”上想办法。这就导致人力成本高。
2、每个项目付款条件比较苛刻,并且收回账款比较困难,有时最后的10%都收不回来。这个不细说,说出来都是眼泪,个中原因只有当事人清楚。
3、营销模式比较单一,“熟人效应”占据主流,开辟新的市场比较困难,供-客关系错综复杂。大公司决策流程长,决策人数多,并且主要以线下为主,注定规模化比较困难。
4、方案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化、创新性。方案人员没有制造企业的精益生产经验,导致方案和制造企业的需要产生巨大的鸿沟,接地气比较困难。这也是很多非标自动化企业设备迟迟不能验收的原因。东西是摆在那里了,缺少“灵气”。
非标自动化初创企业如何先活着
1、聚焦。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选择太多往往会导致企业主太浮躁,不愿意在一个领域长期经营,难以精进。“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或许少些选择,更加聚焦,会让我们的企业更长久、更成功。要知道,做到顶级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挖到甘甜的水也是需要耐心的。
2、专业。专业是以“业”为前提的,不是以“专”为前提。什么是业?这里的“业”是指某种成就或结果,为客户创造价值。我们要多考虑用我们的长处为客户创造价值,不做自己不懂的事情。不熟悉的,不是自己的核心业务,再有诱惑力也不去做。即使那些看似微小的生意,比如卖肉,只要经营得好,做到极致,也能获得巨大的成功。记住:“专业---你生存的唯一之道!”
3、靠谱。为什么客户愿意和合作过的供应商合作?原因就是了解这家供应商,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怎么发挥优点,规避缺点,客户心里有数,减少了客户的沟通和信任成本。